新闻动态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音韵学分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来源:语言科学院      日期:2023-12-29      访问次数:

2023年12月22日至24日,“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音韵学分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语言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全国5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100多位专家学者道聚北京,弘扬韵学。本次会议顺利完成三项主要议程:(一)成功进行了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音韵学分会第三届音韵学分会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的换届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麦耘教授当选为第三届音韵学分会的理事长,山东大学张树铮教授当选为第三届音韵学分会候任理事长;(二)围绕“新时期中国音韵学研究”的主题,以9场专家大会学术报告,4位青年学者的专题学术报告,数十位学者的分组学术交流,展示了新时期中国音韵学研究的盛况;(三)第二届唐作藩音韵学奖圆满收官,在数位入选者中厦门大学叶玉英教授的著作《古文字构形与上古音研究》荣获唐作藩音韵学奖(二等奖)。

研讨会·开幕式

12月23日上午,全体与会代表出席了开幕式。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黄益方,以及北京语言大学科研处、语言科学院、文学院等单位领导和老师也到场祝贺。黄益方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北京语言大学作为国内唯一以语言命名的国际型大学,始终践行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使命,音韵学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和传播有着重要意义,由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来承办本届音韵学研讨会,可谓正得其所;希望藉此契机,学校学会联动,助力学界专家学者的互动和交流,继续拓展和加强现代语言学与传统语言学的合作路径,为新时代的中国音韵学研究做出更丰富、更具标志性的贡献。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音韵学分会第二届理事长南开大学曾晓渝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音韵学分会的创办历史,重申了音韵学分会“团结音韵学同仁,弘扬音韵学”“按章程办事”“推进音韵学的学术传承、学术交流、学术发展”之初衷,并倡议学界同仁采用新视角、新方法、新材料去探究汉语语音历史发展的诸多谜团,助力新时期中国音韵学事业的发展。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音韵学分会主办,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承办,语言科学院院长曹文主持了大会开幕式。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音韵学分会换届选举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江苏师范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杨亦鸣教授主持了音韵学分会的换届选举工作,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院长曹文、河南师范大学孙志波教授担任监票,成功新增董建交、高晶一、黄仁瑄、梁慧婧、马君花、王弘治、熊桂芬、熊燕、张渭毅、赵翠阳等10位理事;选举麦耘教授为第三届音韵学分会理事长,张树铮教授为第三届音韵学分会候任理事长。

研讨会·大会报告

研讨会上,南开大学曾晓渝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冯蒸教授、江苏师范大学朱晓农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潘悟云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周流溪教授、英国威尔士大学竺家宁教授、山东大学张树铮教授、南开大学施向东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麦耘教授等9位专家学者分别作了大会报告。

曾晓渝教授通过语音实验的手段,推测出中古入声音节存在着清入高促、全浊入低促、次浊入低升高促三种音高变体;现代官话方言声调与古入声存在系统性对应关系,南北不同的人文历史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入声历史演变路径。冯蒸教授从李荣先生的两封书信说起,论述了将韵书与同时代的韵语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提出了韵书和诗文互证法的三个应用条件,强调了韵书和诗文用韵互证研究方法在汉语音韵研究方法论上的重要价值。朱晓农教授以《切韵》性质的“单一说”和“综合说”之争为切入点,指出切韵音系具有异质音素和语音基础两大性质,并将“老国音”与切韵音系进行对比,“以今释古”,以“老国音”的形成模式来阐释《切韵》的综合性质。潘悟云教授依据中古音的声母类型、元音性质与上古的主元音之间的相互关系,分别讲述了梅祖麟、王力、郑张尚芳等人对于六元音系统的突出贡献,重述了上古音构拟中的六元音系统。周流溪教授基于对韵图的独特性表述,在韵书、韵图和韵文的折衷与平衡中,探究中古前期汉语音系的格局面貌。竺家宁教授从现代语言学的立场上回顾了传统音韵学的成就,总结了清儒对上古音演变以及国外语言学对语言演变——语音演变的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开拓视野,推动音韵学研究继续向前迈进。张树铮教授分析了19世纪后半叶传教士记录的三处胶辽官话当中的知系字的音值,从一个新的视角,探究了知系字音的今读及其演化路径。施向东教授从破除对韵图的误读、韵母的系统性和对音的角度,对中古汉语晓母是全清音还是次清音做了新的探究,支持“全清说”。麦耘教授讨论了三四等牙喉音开合互变与三四等介音之间的关系,认为重纽三等附着在硬腭介音或声母上的“紧唇”色彩,有别于合口介音的圆唇,重新构拟了音值,且对语音的演变路径提出了新的思考,主张音韵学研究既要做好描写,更要进行解释。

研讨会上,华东师范大学郑伟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黄仁瑄教授、厦门大学叶玉英教授、江苏师范大学王为民教授等4位学者作了专题学术报告。郑伟教授《南方方言“喻三入匣”的时代层次》指出在南吴、闽及粤北、湘南、桂北土话等南方方言里以白读音形式出现的喻三入匣,未必全部都是汉代云母读音的遗留,云母白读[h-]所代表的应是中古以后的读音层次。黄仁瑄教授介绍了新近引起关注的汉语音义学,对音义学的内容、方法、特征以及音义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进行了解读,指出汉语音义学研究有着远大的前景。叶玉英教授从安大简《诗经》用字的角度,区分战国通行字和地域用字,考察它们与商周用字有无承袭关系,对比它们与战国其他各系用字习惯的异同,并结合扬雄《方言》以及其他典籍中记载的上古方言,离析楚简中的雅言语音和楚方音。王为民教授对等韵学当中的内外转概念当中内外混等的现象做了剖析,指出了必须区分原生外转摄和新生外转摄两个下位概念以及其中蕴含的的时间意义和空间意义。

专家们精彩的大会报告引发了现场师生的热烈讨论和深入思考,既有老教授积极提问,也有青年学子的辩难发言,现场学术争鸣,气氛活跃,与会师生获益良多。

研讨会·闭幕式

第三届中国音韵学研讨会闭幕式由曾晓渝教授主持,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音韵学分会第三届理事长麦耘教授发表了讲话。麦耘教授在讲话中指出中国音韵学研究靠的是一代一代的传承,新时期音韵学者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探究新的角度、理论、方法,只有这样中国音韵学事业才能更加辉煌。闭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熊燕教授、南开大学刘春陶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王弘治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郑伟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晶一教授、江苏师范大学陈卫恒教授等6位青年学者分别汇报了六个分会场的交流讨论情况。音韵学分会第三届学术委员会主任施向东教授对大会进行了学术总结,并宣布学会即将编辑出版会议论文集《中国音韵学报》,呼吁学界同仁积极投稿,绝学不绝,为新时代音韵学事业做出贡献。最后,学会元老、顾问北京大学唐作藩教授通过视频的形式发布了第二届音韵学奖的获奖名单以及对与会同仁的祝福。



Copyright © 2023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