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交流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十周年院庆系列讲座——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浅谈关于“地”字阐释之争论成功举办

来源:语言科学院      日期:2023-09-28      访问次数:

2023年9月18日下午,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讲座教授张隆溪先生,在综合楼1223会议室为师生们带来了主题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浅谈关于‘地’字阐释之论”的精彩讲座。该讲座作为语言科学院院庆系列讲座由语言科学院章黄学术理论研究所主办,章黄学术理论研究所所长冯胜利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国英教授、王立军教授、齐元涛教授、卜师霞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黄树先教授出席,另有校内外众多师生积极参与。

本次讲演之旨为回答“地”的名源问题,而该问题与“也”字的本义息息相关。许慎称“也,女阴也。”段玉裁在“地”字下注云:“地为人之下。”章太炎先生更明确提出“头顶为天,人阴为地”的论断。但王力先生批评章太炎“人阴为地”是误读,甚至许慎对“也”字的解释也是错误。这一争论涉及一个字的阐释,但其内容和牵涉到的理论问题,仍然值得进一步认真探讨。

张教授从跨文化比较的角度,给出了独到的见解。中西哲人都曾提出二项对立是重要的思维规律,体现在概念与词语构成上。“天”与“地”是一对基本概念,以人头顶称天,可证以人阴称地。这一解释正符合二项对立的原则。“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也是《说文》中明确提出的造字原则,西方学者维科在《新科学》一书同样指出:“一切语言在词源学上都有一条普遍的规则:描述身体和身体功能的词汇,会挪用来表达心灵和精神意义。”而王力先生把“也”解释成“匜”的初文,则“地”和“也”不仅与人体无关,还和“天”的解释脱离,没有形成二项对立关系。面对学术争论,张教授进一步评议:“一个概念和词语的形式,都往往牵涉到整个文化传统和思维特性,不仅中国文字如此,其他文字和语言传统也多有可比较和互相发明的可能。”

张教授的讲演引发了在场师生的热烈讨论。与会专家也为张教授提供了相关的方言材料和跨语言对比证据。李国英教授指出“骶”“底”“柢”同源,以躯干的最下端指称空间的底面,可作“也”之为“地”的旁证;黄树先教授从跨语言的角度,提供了大量印欧语系和阿尔泰语系“也-地”同轨构词的实例;齐元涛教授引发了《说文》的“理必”等相关问题的思考;卜师霞教授补充了“也”字本义的方言材料。参会的同学们也汇报了听会心得并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得到了专家们的热情回应。讲座的最后,冯胜利教授倡议围绕该主题形成系列文章,以扩大本次讨论的成果。

张教授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其他与会专家为章黄学派的训诂学者,虽专业不同,但学理相通,诸位专家对该议题达成了高度的认同,本次座谈会在热烈的交流和掌声中结束,让我们共同期待后续更多精彩院庆讲座。


Copyright © 2023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