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24.12 日期:2024-11-29 访问次数:次
题目:《“了2”的语法功能》《句末助词从何而生?》
时 间:2024年12月3日(周二)14:30-17:30
地 点:北京语言大学综合楼1223室
主 持 人:冯胜利教授 北京语言大学
主 办:语言科学院章黄学术理论研究所
题目(一):“了2”的语法功能
内容简介:
普通话中有两个“了”,附在动词上的“了1”和句末的“了2”。文献中常见的分析将“了2”处理为时制标记,表示“过去”“近过去”“近将来”等时制;或者处理为体貌标记,表示“起始体”或“完结体”;也有处理为时体混合标记的,表示“过去起始”或“现在起始”。这些相互矛盾的分析有些已经进入了对外汉语教材和教师手册,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混乱。“了2”实际上与句子的时制和体貌都没有直接关系,而是表示在参照时间之前进入小句所描述的状态,变化形成的状态延续到参照时间仍然为真。“了2”的功能与句法、语义、语篇和语境都有一定的关联。
主讲人简介:
石定栩,华东师范大学学士,南加州大学博士。曾任加州大学汉语讲师,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和中国语言学讲座教授。现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领军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生成语法的汉语研究与新时代汉语语法理论创新》首席专家。主要研究句法和语义、篇章的界面关系,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在 Language,《中国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当代语言学》和《世界汉语教学》等期刊发表论文近二百篇。专著包括《名词和名词性成分》和A Reference Grammar of Chinese。
题目(二):句末助词从何而生?
内容简介:
典型的尾句(又称为“附加问句”)由省略后的句组成;叹词(又称为“感叹词”)有代句作用,所代替的是根句;至于句末助词(又称为“语气词”),组成根句的一部分,位于根句的边缘位置。这次讲座通过跨语言、跨方言的例子,尝试论证尾句、叹词等“后置”成分,原本是独立的句,之后充当“后续语”,慢慢并入前面的“主体句”,作为句子的一部分,由此发展成为句末助词。句末助词语法化的路径,好像展示了一种“堂室关系”。通过“堂室关系”,我们可认真思考根句甚至“超根句”的地位。
主讲人简介:
邓思颖,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先后获文学士和哲学硕士学位,其后在加州大学尔湾校区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并兼任该校联合书院副院长、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研究兴趣主要是汉语句法学、汉语方言的理论分析、比较语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