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北语章黄所学术论坛”系列讲座(之五)——孟子敏教授《日本蒲松龄“聊斋俚曲”的颠覆性发现》
讲座成功举办

来源:语言科学院      日期:2024-09-13      访问次数:

2024年9月10日下午,北语章黄所语言学论坛系列讲座第五场在北京语言大学综合楼1223会议室举行。日本松山大学人文学部孟子敏教授受邀开展了题为“日本蒲松龄‘聊斋俚曲’的颠覆性发现“的学术讲座。


(孟子敏教授以“日本蒲松龄‘聊斋俚曲’的颠覆性发现“为题开展讲座)


本次讲座由章黄学术理论研究所所长冯胜利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教授聂鸿音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丽媛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汉学与中国学学院骆健飞副教授、北京语言大学语科院麻晓芳副研究员以及本所王丽娟副教授出席讲座,另有校内众多师生积极参与。


(冯胜利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集中介绍日本庆应义塾图书馆(庆应义塾大学图书馆之一馆)“聊斋文库”中新发现的“聊斋俚曲”《丑俊巴曲》和《琴瑟乐曲》两部作品,从版本变迁、方言、文字、曲牌、剧中主要人物姓名等方面考察蒲松龄创作的聊斋俚曲,并对《丑俊巴曲》的俚曲语体特征、曲牌节律展开了交流讨论。


孟教授首先介绍了他的最新专著《蒲松龄俚曲<丑俊巴曲>考论 释文 注释》。全书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介绍全本《丑俊巴曲》的发现,孟子敏教授是在对“聊斋俚曲”语气助词的语料核实过程中,发现了庆应义塾图书馆所藏《丑俊巴曲》与学界现存版本的语言、内容完全不同,此后对其进行了细致的考论、释文与注释。随后,孟教授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丑俊巴曲》搜集者平井雅尾的生平经历、庆应义塾图书馆“聊斋文库”的由来以及《丑俊巴曲》的人物剧情。根据《丑俊巴曲》中方言词语的使用习惯、曲牌的运用情况以及女主人公绛雪、素秋与《聊斋志异》中《香玉》《素秋》人物同名现象,孟教授推测该曲为蒲松龄创作。之后,孟教授总结了《丑俊巴曲》的曲牌、语言、文字的特征,举例介绍了“耍孩儿”曲牌的语言特色,通过“乜”“巴”方言词语、方言词缀等俗字、方言字讨论了俚曲的语言标志,提出《丑俊巴曲》中动词均为单音节的特点。最后,孟教授介绍了多年来备受争议的“聊斋俚曲”《琴瑟乐曲》,指出《琴瑟乐曲》中的“琴瑟”是指“家庭和睦”,而非“夫妻之乐”,内容讲述的是蒲松龄一直关注的家庭伦理关系。


讨论环节,现场师生就《丑俊巴曲》中方言动词的单双音节、口语体特征和曲牌节律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互动,气氛活跃而融洽。孟子敏教授以《春秋经》没有句末“也“的事实,推测《左传》是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继此,与会师生就“耍孩儿“曲牌韵律格式进行了讨论,提出 “唱词的节律和口语的节律是否不同”、“唱词中的轻声词到底是为唱而设还是为口语而设”等问题;王丽娟老师提出同时期俚曲和非俚曲的句末语气词是否存在对立的问题;骆健飞老师从老舍《方珍珠》《茶馆》中“了2”的使用差异角度发问同一个作者在不同作品中是否会有较大的语体差异。孟子敏教授据此指出方言的轻声和北京话轻声的区别,以及山东话轻声前字变调的现象,引发了现场师生关于轻声变调原理问题的热烈讨论。


(在场师生依据《丑俊巴曲》俚曲材料展开热烈讨论)


冯胜利教授代表在场师生对孟子敏教授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并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精要总结,指出《丑俊巴曲》等俚曲的语体特征是语体语法研究值得发掘的新方向,并鼓励大家做学问需下“死工夫”、要有牛顿发现苹果落地的洞察力和探索精神,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Copyright © 2023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