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研究人员

李先银

来源:语言科学院      日期:2023-07-11      访问次数:


                                            



      一、个人简介

        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博士后,现为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研究员,《语言教学与研究》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研究领域为互动语言学和国际中文教育,在《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汉语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话语交叠、话语叠连、情理关联和情理驱动、“基于使用”的国际中文语法新体系构想、自然口语交际中的时间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反响。出版《汉语口语互动语法——基于时间管理的考察》(一作,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现代汉语话语否定标记研究》(独著,2017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等学术著作3部。

主讲《有趣的汉语语法》(本科通识课)、《互动语言学研究专题》《汉语话语研究专题》等硕博士课程多种。

主持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北京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

先后受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多所高校作学术报告或讲座,现为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国家公派汉语教师/海外志愿者选拨考试考官,国家公派汉语教师/海外志愿者培训专家。


二、发表论文

2024,口语交际中“就是”的填充用法,(李先银,刘明萱)《汉语学习》第5期。

2024,互动中的立场调节:回应位置上单用的“不”与“没有”,(张文贤、李先银,李先银为通讯作者),《辞书研究》第3期。

2024,汉语互动语言学研究的新进展(李先银、张文贤、刘明萱),《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2024,共识化与共情化:“你知道”类格式在故事讲述中的认识调节(李先银、张文贤),《当代修辞学》第1期。

2023,自然口语对话中话语叠连的形式与功能(曹佳鸿、张文贤、李先银),《南开语言学刊》第1期。

2023,  自然口语对话中的话语叠连现象研究综述(曹佳鸿、张文贤、李先银),载方梅、史金生主编《互动语言学与汉语研究》第四辑。

2023,回声话语:自然口语对话回应中的一种设计(张文贤、李先银,李先银为通讯作者),《汉语学报》第1期。

2022,汉语自然口语对话中的否定叠连(李先银、张文贤),《中国语文》第3期。

2021,互动交际中的认识权威表达——以“我跟你说”为例(张文贤,李先银,李先银为通讯作者),《当代修辞学》第6期。

2021,Overlapping as final-item completion in Mandarin conversation (张文贤、李先银、张惟,李先银为通讯作者),Chinese Language and Discourse 第12卷第1期。

2020,互动语言学理论映照下对外汉语语法系统新构想,《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2020,合作还是抵抗:汉语自然会话中的话语交叠(李先银,石梦侃),《汉语学报》第1期。

2018,互动语言学与互动视角的汉语研究(方梅、李先银、谢心阳),《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2017,时间-行为的情理关联与“大X的”的话语模式(李先银、洪秋梅),《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

2016,自然口语中的话语叠连研究——基于互动交际的视角,《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2016,口语对话中的话语否定标记“嘁”考察,《汉语学习》第4期。

2016,话语否定与话语否定标记“你看你”,《南开语言学刊》第1期。

2016,新形势下短期来华“深接触”汉语项目的模式化构建——以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暑期AP项目为例,(李先银、魏耕耘),《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第1期。

2016,定名组合的指称功能与汉语多项定语的顺序,《语言与翻译》第1期。

2015,基于自然口语的话语否定标记“真是”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2015,基于事态判断的被动表达与新型被字结构的产生,(李丛、李先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

2014,表达导向的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模式探讨——以“了”的教学为例,《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第3期。

2013,表达祈使的“去”在对话语境中的主观化与叹词化,《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2012,容器隐喻与“有+抽象名词”的量性特征----兼论“有+抽象名词”的属性化,《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

2011,表达导向的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模式及“把”字句教学,迟兰英主编《汉语速成教学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0,甲骨文中“于”语法化过程构拟,《武汉工程大学学报》第2期。

2010,初级汉语综合课主动表达的缺失与补偿,崔希亮主编《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9,汉语个体量词产生过程构拟,《韩中言语文化研究》(韩国)第21辑。

2009,“X+V”与“V+X”的语序考察,《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2004,论“不很漂亮”格式,(李先银、史卫东),《河南大学学报》第2期。

2003,物体量表达的语义认知基础,《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

2002,借用容器量词的语义分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2002,现代汉语物体量表达的两个格式比较,载《似同实异—汉语近义表达方式的认知语用分析》,郭继懋、郑天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个体量词的产生及其动因,《保定师专学报》第1期


三、著作与编写教材

2023,《汉语口语互动语法——基于时间管理的观察》(李先银、张文贤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0,《互动语言学与汉语研究》(第三辑)(方梅、李先银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7,  《现代汉语话语否定标记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6,参编《语法及语法教学研究》,张旺熹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5,《国际汉语教学词汇教学方法与技巧》,李先银、吕艳辉、魏耕耘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2,参编《国际汉语教师手册:新教师必备81问》,张宁志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古文观止》(上下册)(第二作者),北京:中华书局。

2008,《大家说汉语—高级汉语口语》(李丛、李先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研究项目

2023,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北京话口语语料库建设与应用研究”。

2021,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互动语言学视角下负面情理立场表达研究”。

2020,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自然口语对话的互动语言学研究”(20&ZD295,方梅教授主持)子课题“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语法”负责人。

2017,北京市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北京话自然口语对话的负面立场表达研究”(17YYB010)。

2016,全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互动交际中情理驱动的负面立场表达”。


五、开设课程

汉语语法趣说(李先银等),本科生通识课

汉语话语研究专题,硕博士专业课 

互动语言学研究专题,硕博士专业课


六、社会服务

中国语言学会会员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

国家公派汉语教师/海外志愿者选拨考试考官

国家公派汉语教师/海外志愿者培训专家


七、联系方式

电邮:lixianyin@blcu.edu.cn



Copyright © 2023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 版权所有